欢迎光临南京赛康交通安全科技有限公司!
咨询热线 +86-18951788399
交通知识

主动预防、智能预警、稳静控制,创新交通标志信息管理技术(下)

作者:赛康交安 来源: 时间:2019-10-10 13:37:55 浏览次数:

伴随城市化的进程,对现代的道路交通标志已经提出了行为规范、法定效力、提高效率、保障安全、信息工具的多种功能性。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明文规定交通标志属于法定信号,应当符合道路交通安全畅通、安全的要求,并保持清晰、醒目、准确、完好。

第二部分  交通标志技术创新的支撑点

伴随城市化的进程,对现代的道路交通标志已经提出了行为规范、法定效力、提高效率、保障安全、信息工具的多种功能性。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明文规定交通标志属于法定信号,应当符合道路交通安全畅通、安全的要求,并保持清晰、醒目、准确、完好。

中国最早于八十年代初引进了美国的反光膜材料制作交通标志,沿用至今。一直以来,交通界的研究人员仅仅意识到反光膜制作交通标志带来的良好夜间反光视认性优点,却鲜有研究它的技术缺陷和不足,以及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交通安全隐患、导致发生交通事故。

由于反光膜应用的是逆反射视认技术,简单地说就是借助机动车辆的大灯灯光照射向交通标志板,产生一个定向回归的反射光线,使得车辆驾驶员视认。在动态的交通环境中,驾驶员需要远距离识别交通标志信息才能够获得足够的提前操作反应,而这就使得必须打开车辆远光灯。正是远光灯这一问题,无数起交通事故、无数条鲜活的生命被它所伤害。同时我们还应当认识到,交通标志不应当仅仅服务于具备远光灯条件的车辆,还有更多的行人、非机动车、灯光光效欠缺的机动车辆需要全天候清晰的视认。

早在10年前,同济大学潘晓东教授开展了《逆光条件下交通标志的可视距离研究》,该研究明确提出了早晨和傍晚,车辆迎着太阳光时的交通标志处于逆光环境中,因困难或无法视认交通标志极易让驾驶员产生误判甚至于眩晕。遗憾的是,显著的一个严重道路交通安全隐患问题,研究仅仅开展到发现问题的这一步,再无下文。直到20157月,在交通运输部公路安全工程研究中心与赛康交安公司的联合之下,才攻克了这一安全隐患难题。

雨、雪、雾、霾等恶劣天气环境条件下,受限于车辆灯光的光效影响,传统的反光型交通标志形同虚设。

城市商业发达的街区以及广告林立的道路两侧,过度的霓虹灯、照明亮化比比皆是,严重削弱了交通标志在道路系统中的主视认作用。

反光膜采用的是高分子化工材料和树脂粘合技术,使用寿命具有不稳定和不持续性,在道路上经常可以看见反光失效的现象。在一些潮湿寒冷的环境下,产生的板面结露也会给交通标志带来视认模糊。这些都是直接或间接性的交通安全隐患,需要我们去认知。

在美国、欧洲、日本等一些发达国家,他们更加重视道路交通安全设施的基础性研究,通过增加外部照明系统去满足交通标志的全气候条件下视认功能,保障交通安全和畅通。

在交通标志技术发展史上,中国走过了1955-1982年的铁皮油漆和搪瓷标准规范研究时代;走过了1986-1999年的反光膜标准规范研究时代;从2005年开始由公安部交通管理科学研究所率先开展了太阳能LED交通标志的标准和应用研究,直到2015年的今天,中国已经有超过10部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技术规范支持交通标志的新型光学技术创新。

第三部分  交通标志技术创新的成果

2009年以来,赛康交安公司开展了大范围、持续性的主动发光道路交通标志研究和开发。在2013年,我们争取到了国家开放课题《LED主动发光道路交通标志像素视觉融合性研究》,从而彻底解决了LED交通标志在动态视认环境条件下的光波、光强、光衰、光效、光色……等等一系列技术难题,开发出适用于各等级公路的点阵型主动发光道路交通标志(执行GB/T31446-2015国家标准),适用于城市道路的背光源型半透和全透发光标志(执行JT/T750-2008行业标准)。这些技术和产品在不改变原有反光结构和功能的前提下,投放市场,全面改善和提高了道路交通标志的视认性能,真正实现“主动防御”交通事故的发生。

伴随交通标志新型光学技术的难题攻克,赛康交安公司又进一步将物联网技术融入交通标志,促使交通标志从静态管理设施向动态管理工具进化。

智能动态指路标志,是通过地感线圈、指挥平台、手机APP三种方式实现即时性向交通参与者告知最近的周边路段路况信息,为当前各类城市的“缓堵保畅”发挥重要作用。由于新技术的诞生,其成本仅仅是传统光带式路网信息板的四分之一,无疑是传统指路标志和光带式路网信息板的全面升级替代品。

复杂道路环境下的交叉口行人过街感知标志,是通过远红外线捕捉行人的影像,将行人过街的信息迅速反馈到距离路口前方的标志板面,急促的闪烁发光警示车辆驾驶员谨慎慢行。

恶劣天气环境下的动态同板显示标志、提高清晰视认性和更加节能的环境照度自动检测调节光效装置、道路积水路段自动感应告知装置、恶劣天气高速公路防追尾防撞系统、速度控制系统、仿真静态隐患点待命巡逻模式系统,都因为新型光学技术的创新成功而更加智能和智慧。

快节奏、高压力下的城市生活环境,人们越来越追求高品质的生活质量,降低噪音、交通稳静化措施成为交通管理者和交通设计师们的研究课题。应用居民生活区,设有环境照度自动检测调节光效装置的背光源标志,能够让车辆驾驶员远距离预判交通信息,避免不必要的刹车、鸣笛、远光,给小区营造一个更加宁静的交通环境。

在我今天报告的最后,我向与会者们提出呼吁:自从美籍华人张秋教授1978年把交通工程学带入中国以来,交通工程学长期是一门集车辆工程、道路工程、人机工程、环境工程等多学科相互渗透的边缘学科,而道路交通安全设施的研究和开发,又是在交通工程学基础上融入计算机、光学、力学、材料、人体、结构、环境艺术等繁多学术领域的边缘性课题。中国的很多院校,开设有交通工程的课程中,涉及包括交通标志在内的基础性交通安全设施学习和研究还非常欠缺,传统的道路交通安全设施企业尚不具备规模研究能力。在中国智能交通技术已经大发展、高投入的当下,重视并研究好基础性交通安全管理设施,吸收、消化、利用并创新,使之成为承接车路协同的载体,不仅仅有利于道路交通环境中最基本的安全保障、秩序规则建立、通行效率提升,也必将大大促进智能交通、智慧城市领域的新技术应用事半功倍、水到渠成。